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;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、演绎与推理、模型与建模、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,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。
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。从这几年高考题可以看出,生物学科的命题同样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。生物学科的试题力求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、科学探究的方法、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、思维能力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,试卷从整体上追求“理性思维与实证”。
一、生物高考试题特点
生物学科的试题中有一定数量的问题指向“事实性知识”,但广大师生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和备考中更需要关注的是具有“理性思维”特征的设问。换言之,我们确实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和梳理事实性知识,但是更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理性思维习惯。实际上,高考试卷中占分比例较高、区分度较大的题目往往是考察“理性思考”的题目。
指向“事实性知识”的试题设问的表述多为“……是_____” “……为_____”“……属于_____”等。具有典型的“理性思考”特征的设问,经常表述多为“……合理的解释是_____”“……判断的依据为_____”“……其原因是_____”“为什么?”等等。后者旨在要求考生获取信息,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,通过比较、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、推理,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。还有一些基于经典例证的题目,让考生指出“……叙述正确(错误)的是_____”“……应该是_____”,可谓介于上述两种题型中间的“轻度”理性思考。
非选择题,突出地体现了生物试题对“理性思考”能力的考察。每个题目都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下设问,层层递进,暗含逻辑。而且,从历年的试卷题目来看,这部分试题也常常是整卷中的亮点,是最能够体现生物学科素养评价导向的题目。
高中生物对理性思维要求较高知识版块如:必修一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题型,必修二的遗传规律(假说演绎法、类比推理法),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,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、“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”等等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,这些问题,特别是遗传规律问题,有些学生直至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可能都无法攻克。我认为这样的需要思维的问题,是相对较难的问题,需要反复强化逐步提升,不能操之过急,不能指望通过新课学习就全部掌握。但是硕大的果实不是一天长成的,如果没有前面的逐步积累,也肯定不会有最后的丰收。要把三年看成一个整体,新授课、复习课设置循序渐进的目标,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强化,不断积累,提高认知水平,逐步打破学生思维障碍,从而实现突破。
如何培养
加强概念教学,概念图,比如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模块内的知识网络,具体来说,老师给出思维导图的模板,学生根据模板总结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他们之间的联系,在相应的空格处填写,勾勒出整体的知识结构。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和动脑,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。
另外,还可以采取列表、曲线图、柱形图等方式对重点知识主干知识进行解析,在一些重难点的突破上,留出空格,让学生自主完成。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逻辑思维顺序的“问题情境”,让学生做研究和复习的主体,提高复习的实效性。
二、备考建议
1.教师指导要凸显“科学”的味道
在生物学的课堂上,要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,在亲历提出问题、获得信息、寻找证据、检验假设、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,养成理性思维习惯,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,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。所以,生物教师在课堂构建上要尽可能的创设动手实验和观察的学习过程,在关键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务必放慢节奏,容得学生体验思辨和审视。
2.学生复习应适应“新颖”情境
追求在新问题情境下“运用”知识而非“复述”知识,才能够真正理解试题的取向,才能够在教学中对内容和题目进行取舍,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复
|